家族流修仙小说排行榜
封仙传奇热4.2 分千百个衍纪后神魔大陆一分为二,正道邪魔纷争不断。一少年持九天剑谱,自神魔大陆交界处而来,开始了他的不世强者之路。2现世修仙录热5.8 分本该是家族传人,却流落在外。原本同姓之人,相见却作生死之敌,曾经的围杀,认定的已死,都是因为什么?是个人的仇怨,还是家族的隐秘!!!3修神至尊热4.7 分家族的骄子胡天宇,父亲突然消失,修为一落千丈,家族大比一败涂地。 父亲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留下一个封印的匣子,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1. 《修真家族平凡路》——作者:小有寒山 家族流+凡人流,穿越男主,资质一般,是一个散修家族家长的三儿子,家族一穷二白,但是非 常团结2. 《仙道长青》——作者:林泉隐士 家族式修仙小说,家族举步维艰,世界尔虞我诈,男主穿越而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点 点将家族发展壮大。金手指天书是3. 《沈氏家族崛起》——作者:神木金刀 家族流+种田慢热,开头黄金三章写的不错,相对于其他家族文,作者思路出奇,取用了很少有 的护族灵兽
第1本:《韩氏仙路》作者:大衍神君 简介:东海有一小岛,通体呈长形,东部较宽阔,西部较狭隘,岛上植被繁茂,庭院相连,假山池泽,琼楼飞檐,第2本:《九品仙路》作者:晨沧 简介:八千年前,晋阳帝联合诸多修行家族建立大晋仙朝,以九品中正制将诸修行家族划分九品。 自此,诸修行家族几乎垄断了第3本:《青莲之巅》作者:肖十一莫 简介:一个修仙小族,在族人的努力下,慢慢发展成一个仙族,这是一个小家族发展壮大的历史。家族发展顺序
1. 《凡人修仙传》 作者:忘语 凡人流的开山之作,灵根不济,没有背景地讲述了“凡人”韩立靠着“掌天瓶”,凭借着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脱颖2. 《仙葫》 作者:流浪的蛤蟆 心性流修仙的代表之作,讲述了黄脸男子焦飞心慕仙道,依靠强大的心性,一路追寻大道的故事。本书重视心性培养,强调外物3. 《仙逆》 作者:耳根 耳根出道即巅峰的作品。讲述了主角王林在机缘巧合之下踏入修真仙途,凭借一己之力走向巅峰,成就踏天之境的故事。
1.《保护我方族长》作者:傲无常
2.《沈氏家族崛起》作者:神木金刀
3.《青莲之巅》作者:肖十一莫
4.《仙道长青》作者:林泉隐士
5.《修真家族平凡路》作者:小有寒山
6.《太丘之上》作者:婆罗众生相
7.《九品仙路》作者:晨沧
8.《修仙家族不能飘》作者:沧漓真人
9.《修仙从沙漠开始》作者:中天紫薇大帝
10.《北渊仙族》作者:北渊仙族
《诛仙I》豆瓣小说和电影的两个评分,8.3分和5.6分,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不要拿小说跟电影作比较... 可能没看过小说 看过翻拍的电影 感觉还不错
但是看过小说的人 都不会很想去看电影 因为跟自己内心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毕竟导演不是自己 脑子里想的画面 现在中国单纯的电影是拍不出来的 很多特殊的
角色定义 场景画面 细微的一点点都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差距这么大的原因
谢邀。
自9月13日中秋以来,一部诛仙小说的银幕首秀《诛仙1》引起了影视圈不小的话题。首映那天我也去看了。带着爱人去重温学生时代的经典小说。路上我一直鼓吹小说很精彩,程小东极有可能开启一道《蜀山传》之后的玄幻修仙的电影大门。
然而,事实是被打脸了。。。这是一部原著粉都无法剧透的改编!从电影宣传方上映前的改名风波就知道,此剧正直《陈情令》大火,肖战的粉丝猛涨,加上这个大IP诛仙受众范围瞬间扩张到:70.80.90后(原著粉居多),90.00后(肖战粉居多)。如此庞大的受众面积加上中秋好片不多的档期我之前已经预测票房能过5亿了。可是想拍第二部圈钱的目的预计要难产。
因为剧情的设定过早的消费了两个特别精彩的情节。漫威用10年才打造出一个“复仇者集结”,可是《诛仙1》呢?删减乱编,满月古井、玄火鉴、死灵渊、滴血洞、青云山诛仙剑。一部电影把3本书的剧情都拍了,还指望《诛仙2》收割原著粉吗?
这部剧伤害了原著粉,得罪了服装造型师。不得不说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代表作。
可喜的是肖战的粉丝给力,否则程导还会陷入烂片的泥潭不能自拔。
豆瓣还是可信的,至少部分真爱诛仙的原著粉没有全部1星。猴子和大黄还是挣了点分。
还是那句话:豆瓣里评分高的不一定是好电影,但是低于6分的基本可以归结为烂片了。
个人认为《诛仙1》不算烂片,特效和猴子大黄蛮有诚意的。但是脑残的编剧和造型师已经把电影往烂片推了。
《诛仙1》票房过3亿,豆瓣评分从开播6.7亿将至5.3亿,两级分化严重,那么诛仙到底好不好看呢
首先,这部电影拥有很多原著粉,原著粉希望还原原著的名场景及更为细致的我刻画人物的细节心理呈现在大屏幕上,但电影改编的面目全非,很多原著里的场面都没拍出来,影响了原著粉的心目中的诛仙形象,原著粉估计骂人的心都有了!
因陈情令爆红的肖战出演张晓凡,热度正高,粉丝们热情高涨的去舔肖美人的颜,看GG的演技,粉丝们对于影版和原著贴不贴并不关注,诚然,XZ在诛仙虽然乞丐服加身,但颜值抗打,演技经住了考验,张小凡前期的呆萌和后来厉鬼时的爆发还是很有看点的,尽管张晓凡和魏无羡都有共同点黑化 ,但黑化的感觉不同,没有一点魏无羡的影子,这点还是值得赞的,另外孟美岐虽然女团出身演技饱受争议,但总体来说并不出戏!
总体来说,《诛仙1》你只当做一部普通的电影来看,还是很好看的,但如果你看过诛仙的原著,再来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这是挂着诛仙的头,卖的是狗肉!icon查看图片
谢邀!
大部分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评分都低于原著小说的评分。
先有小说,后有电影,小说给读者建立了第一印象,包括人物如何,故事如何,所描绘的场景如何。
后有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电影给观众建立的是第二印象。
所以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必定会将小说和电影拿来比较,如果有一点点的不同,一点点的不如,观众就会失望。
这里的“观众”大部分是小说书迷。
书改电影的差评本质上都来自于书迷。非书迷观众,观影体验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书迷观众,观影体验所谓的好: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一般;不好,呵呵,太差了。
第一印像已建立,第二印像很难超越。第一印像早已根植内心,是标杆榜样,第二避免不了比较的份,想超越很难。
这就好比翻拍的少有比原著的好。我接受了李若彤的小龙女,勉强接受了刘亦菲,但我接受不了小龙包。
小说和电影的本质区别,一个是文字,一个是影像。
小说除了精彩的文笔带来的心灵洗礼,其他的精彩只能想象,而影片正好弥补了抽象的想象,填补了文字所无法表现的视听的享受。
二者中和为最佳,所有的书迷读者都希望,一本好的小说可以改编电视电影。回忆重温美好,享受未曾感受的无法想象的视听饕餮盛宴。
人物塑造难
电影角色演员的选择,是否合乎原著小说角色的设定,读者是否认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人选。
首先谢谢邀请!
我不是书粉,但是很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喜欢魏无羡才去看的《诛仙1》。
视觉上的惊艳是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唯美、仙气十足的梦境,演技上的惊喜是肖战就是张小凡,平凡、普通、傻气的少年感很强,演技虽然稍显稚嫩,但绝对比想象中的要好,符合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年轻演员的状态;服装和特效属于喜欢的就觉得美,不喜欢的就觉得丑,我属于前者。
小说和电影评分差距大,除开书粉正常反应外(书粉打低分真的能理解,电影确实与原著相差甚远,我如果是书粉也会生气),应该有很多原因,其中故意为之的可能不占少数,尤其是各种恶评到了对演员本身的攻击的状态,有些不明白。
所谓的流量是原罪,有点不明白,这里面谁是流量担当,肖战?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还不知道肖战是何方神圣,何况他也确实没辜负张小凡,看完电影,感觉他不是肖战,不是魏无羡,他是张小凡。
个人认为,电影是为了娱乐观众,让生活不那么枯燥,现在成了观众娱乐电影,让生活更加不那么枯燥无趣了。
《诛仙》在小说的时候,读者更多的根据文字和剧情的描述,进行自我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但没有一个具象化的东西。而拍成电影,则是世界观的重塑,人物场景的二次创造,演员的表演,道具特效的渲染,共同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部电影,因此很大可能就和读者想象中有所出入。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一旦这个哈姆雷特和想象中不一样,那很可能就会出现毁原著的评论。且《诛仙》这部电影在剧情讲述方面的确单薄,冲突矛盾不明显,演员方面虽然不出戏,但也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自然就出现了口碑较差的情况。
作为一个诛仙小说粉丝,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你分析下为何。
第一,剧情改的太大。电影前半部分,对小说的改动尚可接受,但后半部分,特别是结尾之处,完全就是乱改。给观众的感觉便是为了结束电影而结束。小说中张小凡离开青云的导火索是屠村真相显露再加上碧瑶死于诛仙剑下,再看电影,碧瑶仅被一剑刺伤,而且张小凡离开的原因也全是因为入魔。
第二,实力夸大。电影中,道玄等七峰首座加在一起竟然不敌鬼王,更夸张的是张小凡入魔后竟然能以一敌七,此刻的他刚刚比完武,没学天书,哪来的能力?
第三,部分角色乱改。比如幽姨那个装扮,简直吓坏观众。
综上,这部电影,主要锅在编剧和导演身上。演员虽然演技不是特别到位,但尚可。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愿意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跟朱高煦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不是傻子,相反,朱元璋很精通权力的门道。
朱元璋一生戎马打下大好江山,坐上皇帝的宝座,又马上马不停蹄开始清除开国元老,肱骨重臣。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这一手是要背上恶名的,在他的一手操作下,那些军方大佬,朝堂大员,连带他们的家族和党羽,被连根拔起,彻底铲除。
血腥手段之下,必有怨言,这些怨言如果不但积累,终究是会把明朝给压垮的。
所以,朱元璋狠烈,朱元璋的下一任接班人就要宽仁,要去安抚一下那些被打压的群体。
这就叫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所以,朱元璋一开始最中意自己宽厚仁和的大儿子朱标,而不是朱棣,尽管朱棣各方面都像朱元璋,朱元璋也很可能很喜欢朱棣,但是朱元璋不会让朱棣作为接班人,因为朱棣直接继位的话,并不适合。
注意,無月这里说的是直接继位。
朱元璋把朱棣放在燕京当燕王,目的就是让性格像极了自己的朱棣去对付蒙古人,这一首安排是很正确的。
那么朱棣不选朱高煦的理由,就不用再赘述了。
但是,后来朱棣起兵反朱允炆,一来是因为朱允炆立足未稳,还没建立起足够的威信和收获足够的爱戴,二来也是因为朱允炆的政策有所偏失,所得支持不多。
而朱棣骑兵的过程,相当于把一切推倒重来,让朱允炆背去了所有之前的恶名,朱棣自然轻松了。
而朱棣自己造的恶果,当然要换成性格相反的儿子来继承了。
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在诸多方面非常相似,他们都对待群臣心狠手辣(非贬义),对外(主要是蒙古)强硬,治理国家的理念都是以严刑峻法。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将大明帝国的皇位传给朱棣。朱元璋最钟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丝毫没有考虑朱棣;与朱元璋相似,朱棣靖难夺权后,也没有将皇位传给与他性格特点相似的二儿子朱高煦,而是立以“宽仁”著称的皇长子朱高炽。那么,这对父子,为何都不喜立与自己相似的儿子为继承人?
朱元璋最初立朱标为太子,可谓是无人不服。朱标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拥有自古以来皇位继承人应当具备的宗法层面的合原则性,就其个人素质而言,在诸多皇子之中也堪称第一。在政治上,朱标极具天赋,他不仅很早便开始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且能极为出色地处理军国大事,协调大臣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与兄弟的关系方面,朱标是能够富中的老大哥,在朱标的示范和领导下,诸位皇子,包括后来的明朝祖朱棣在内,兄友弟恭,对朱标非常顺服。所以说,立这样一位既能治国,又能安家的太子,朱元璋做的毫无问题。
然而,朱标死朱元璋却直接跳过了自己的儿子辈儿,直接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很令人费解,按理说,朱元璋这种人精,应当知道小孩子难以服众,将来即位后很有可能遭到自己儿子们的反对,但他依然这么做了,原因何在?实际上从,从朱元璋订立皇明祖训,便能看出,朱元璋在极力恢复皇室内部的宗法秩序,强调朱氏子孙内部的一种秩序,太子一系,永远是皇位的继承者;藩王一系,永远是拱卫帝国的屏障,双方共同构筑起朱氏一族对政权的控制网络,如此便能保证朱氏江山永固。
秩序,尤其是皇族内部的秩序,是朱元璋所追求的。在此理念下,只有朱标的后代,才有资格作为大明的皇帝。
朱棣立朱高炽,则又是另一回事。朱棣在起兵之时,曾经承诺过朱高煦,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朱高煦这个人,虽然在打仗方面比较有天赋,但其他方面接近白痴。虽然朱棣最开始考虑过立他为太子,但这个想法未来得及实施,便遭到了群臣,尤其是文官的反对。同时,朱高炽虽然有残疾,但此人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瞎眼可见要高出朱高煦几个档次。朱棣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经过权衡,为了适应大明帝国未来稳定的需要,王朝未来的君主应当是一位有执政能力,宽厚仁爱的君主,自然,朱高炽满足在个条件。
基于现实原因的考虑,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相似的父子,都出人意料地将皇位传给了各方面与自己迥异的继承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家看明朝的历史,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朱元璋嗜血成性,他的几个儿子中,朱棣最象他,也是十分的残忍好杀,而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偏偏宁可选择性情柔弱的朱允炆继承皇位,也不愿意让与他更相似的朱棣来继位。
朱棣也是这样,他手上沾满了鲜血,他的次子朱高煦与他一样,刻薄而残忍,喜好杀戳,而朱棣没有将皇位传给朱高煦,而是传给了那个胖得连路都走不动的朱高炽。那么,是朱元璋和朱棣操好心吗?当然不可能,主要还是因为自私,活着杀人无数,死了还想在史书上留下个好名声。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非常嗜血,动不动就杀人,当年起事的时候就到处杀人,和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他们互相攻杀。建立明朝以后,那些和他一同打天下的伙伴们被他宰了个精光,官员、功臣、战友逮住就杀,毫不留情,经常一杀就是几万人头落地。
如果他传位给了同样嗜血的朱棣,史书上会怎么描述朱家王朝呢?象红楼梦描述的那样:“胎子里就带着热毒”,一代接一代的残忍暴虐。朱元璋肯定不想留下这样的名声,就必须选个性情仁慈的继位人,但太子朱标死得早,残存的这点“仁心”就没有继位成功,于是朱元璋就选择了柔懦的长孙朱允炆。为了保住朱家的这点“仁”的安全,朱元璋大开杀戒,把所有可能威胁到龙椅的文臣武将们杀了个罄尽。这样史书就会记载,虽然朱元璋残忍好杀,但他最起码选了个“仁慈”的继位人,还是有一丁点良知的。
朱棣也是这样。如果他选择了和他同样残暴的朱高煦继承皇位,那么在明朝的记载上,朱家就最起码的是连续三代血沃青史,后人们翻开明朝的史书,前面的所有章节都将是血淋淋的,无法卒读。
所以朱棣和他老爹一样,仍然是选择性情柔懦的朱高炽继承大统,这样的话,史书上就会说,朱棣虽然很残暴,但他最起码还是选了一个有“仁心”的君王继位,说明朱家整体上残忍暴虐的基因中也有一小节“仁慈”的片段。
但有些事情真的很难改变,我们发现明朝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有点人性的皇帝或继承人都活不长或坐不稳。
比如说朱标善良,死到他爹前头了;朱允炆杀人少,坐不住龙椅;朱高炽仁慈,当皇帝很快就死了;和平主义者朱瞻基也没活多久;朱祁钰善良,也活不长;后面的弘治、隆庆这些不爱瞎折腾的,都没有在位时间长的。
这也是明朝的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
前言:朱元璋从放牛娃做到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在江山一统之后,他着眼的重要待处理事项中,太子人选无疑是其中之一。被确立为太子的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比较受到朱元璋的喜欢。奈何朱标早逝,于是朱元璋将未来的皇位继位人选择了皇太孙朱允炆,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儿子?无独有偶,他的儿子朱棣篡夺建文帝皇位后,他的太子人选也是长子,不过他的长子似乎不是朱棣首选,但是最后朱棣还是选择了长子继位,没有选择跟自己做事风格很像的朱高煦,就像当年朱元璋没有选择自己一样,虽然自己跟朱元璋做事风格就很像,那么朱元璋与朱棣,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考虑,没有选择跟自己想象的儿子呢?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去世后,将皇太孙朱允炆立为继位人选,其实朱允炆并非朱标长子,在朱允炆之前还有个哥哥朱雄英,可惜早早夭折了,这样的情况下似乎立自己的儿子更为合适,因为立嫡立长痘已经不存在,既然还有其他儿子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孙子呢?
朱棣呢,其长子除了了体型偏胖外,其功绩也是不容小觑的,要知道在靖难之时,留守燕京的朱高炽居然能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这样的皇子可不是单纯的骁勇就有可以的,更何况在朱棣北征之时,他负责监国,朝中的政务及口碑都是上乘的,既然长子朱高炽能胜任储君之位,为何一定要选择做事风格像自己的朱高煦呢?征战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采用怀柔的治国政策不仅与民休息,更能起到德化万民的作用,特别是对靖难遗孤更应该采取仁义之法。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长子朱标外,燕王朱棣与宁王朱权两人,应该算得上朱元璋儿子中的优秀者,大明初定北元虽然颓败,却未能尽数剿灭,朱棣作为燕王戍守燕京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朱元璋的长子病死之后,被他即将屠戮殆尽的武将已经凋敝不堪,燕王的军事指挥能力放在辅佐新君上正合适,让朱允炆行仁治,大明的江山才能稳固,因为有他朱棣的支持,可以堵住其他藩王的嘴巴,这样的话其他藩王还有什么话说?
说得是朱棣在当年靖难之役时,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交战,朱高煦在朱棣兵败之时,率领军队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的事情。勉之!世子多疾。这六个字看似是在告诉朱高煦你得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有释放立太子之嫌,可是不要忘了朱棣说这话时的环境,是在朱棣兵败之时,说了这话后的效果是明显的,就是朱高煦力战,终将南军击退。
虽然世子多疾是事实,但是单纯理解为有意立他为太子,除了牵强之外还有抛诱饵之嫌。朱高煦的英勇像极了当年的自己,朱棣很清楚就朱高煦人品将来为君,大明还有没有将来?所以朱高煦属于可以善加利用,但是绝不可重用的那一类。
总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自己皇位怎么来的,又为何导致有靖难之变,朱棣心里清楚,在太子治国无虞的情况下,光靠自己的喜好至大明的未来于未知,这肯定不是朱棣所希望的。既然朱高煦有着诸多的毛病,而太子有无明显失德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改立?
立长立嫡是大事,开了坏头可能影响了帝国根基。在历朝历代,太子都是国之根本,如果立储不当,会产生巨大影响。
关于储君确定的宗法制,在西周开始逐渐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皇帝或者爵位可以世袭的高阶人士,对于自己的法定继承人一定要非常慎重。在一大群孩子里,如果没有规矩,就会产生变乱。
周幽王时期,废了嫡子立庶子为储君,结果遭来后党的反攻,天下瞬间大乱,最后周幽王被推倒,嫡子姬宜臼重新当上了太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没有立长、立嫡的规矩,导致诸侯国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而且皇室始终处在勾心斗角甚至你死我活之中,兄弟阋墙让国家存亡在旦夕之间。
为了避免祸起萧墙,君王开始给立储定规矩,长子或者嫡子在必须确认为继承人,虽然这种规矩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出现,但若是君主罔顾这种定律,那诸大臣一定要据理力争。
只有明确了继承制度,其他皇子也不会心生联想,就不会动摇国之根本,做好自己的事情根本就不用想啥“自行车”了,国家稳定、江山太平。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得太早,虽然朱元璋还有好几个儿子,但为了明确规矩,就一定要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什么状况,他比谁都清楚。这位平民帝王一生里共生育了26个儿子(另有16个女儿),太子朱标、二子、三子都在朱元璋之前死去,朱棣是他死前年龄最大的儿子。朱棣对江山的觊觎,朱元璋也知道。虽然喜欢朱棣,但他如果把帝位交给4儿子,那其后的那些子嗣们是不是也要争天下?索性给了皇太孙,也算给后世江山立下样板。
《大明风华》里,朱棣夺下侄子的江山后,天天害怕死后见到父亲骂他忤逆,虽然永乐也是一代明君,但篡位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体胖身虚且不良于行,朱棣对经常跟自己出外征战的朱高煦非常喜欢,曾有一次出征时对他说,将来可以把江山交给他。就是这句话让朱高煦对帝位生了贪念,也引起了很多麻烦。
在大臣的建议之下,朱棣忍痛还是没有更换太子,一方面大臣的劝解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他也怕自己对侄子做的事情,将来再发生在儿子身上。
朱元璋要给后世立规矩,而“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从西周就开始传承的宗法制度,所以这个必须遵守。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是朱棣和徐氏所生。朱高煦和朱高燧虽然也是嫡子,但非长子。按照继承次序也是应该被排在第二位的。
所以洪武28年(1395年),被朱元璋按照宗法制度,立为了燕王世子,也就是说以后继承朱棣爵位和遗产的首选人便是朱高炽。
但是朱高炽的确并不太让朱棣满意,形象气质都不行,关键和朱棣八字不合,过于文弱,骑不得马,拉不开弓。
而朱高煦则完全不一样,他长得高壮威猛,在靖难之役战功累累,是项羽、吕布一样的英雄存在,在靖难军队中,有着很高的人望。他更像朱棣,也更受朱棣青睐,更何况在白沟河之战中救过朱棣。所以即便朱高炽已经被确认为太子,朱棣仍然在二子之间举棋不定。
但是朱高炽除了有出身的优势,还有一个巨大优势是朱高煦无法比拟的,他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善于采纳意见,使用人才。
朱棣在位期间,五次北伐。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所以实际国家大政是由朱高炽监国处理的。
这就是优势互补,“永乐盛世”,大明干了那么多大事,竟然没崩盘,朱高炽功不可没。而这一点朱高煦是无论如何都做不来的。
朱高煦性格鲁莽,暴躁。在军中可以说一不二,但是处理复杂的政务,做不来,也不善笼络人心。江山交给他,朱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心的。
虽然对朱高炽不满意,但是毕竟朱瞻基时一个难得的守成之君。所以总体朱棣还是倾向于朱高炽。
但是如果朱高炽走在了自己前面,面临的就是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格局。而这个格局像极了朱允炆对朱棣自己的格局。大明会不会有另外一场“靖难之役”?朱棣自己终于站到了朱元璋的角色上。
因为他是死在北伐的路上的。是金幼孜、杨荣等人秘不发丧,偷偷回去报信,才促成了朱高炽的顺利即位。
所幸的是,朱瞻基不是朱允炆,在朱高煦决定叛乱的时候,他第一时间选择了御驾亲征,彻底剿灭了朱高煦,并将他押回北京看押起来。朱高煦自己作死,朱瞻基也没有仁慈,直接给烤成了叫花鸡。